(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昨天(4月25日)上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讨论了关于本市三大先导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数据显示,上海着力建设三大先导产业创新高地,2022年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超1.4万亿元,增长10%以上,“十四五”期间将推动三大产业规模提升和人才倍增。
“三大产业的国际竞争正日益加剧,国内其他省市也在布局投入。”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金为民认为,要充分认识三大先导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始终坚持对标对表国际先进水平。“要把问题排摸得更加准确,把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努力创造新的增长。”
生物医药是事关人民健康福祉的“朝阳产业”。近年来,上海逐步形成了创新要素聚集、国际化程度高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成为参与国际生物医药产业竞争与创新合作的重要城市。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徐建光建议,要以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研制为主线,通过布局建设、创新设施和转化平台,不断优化科学布局和公共配套,为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的迭代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上海自2017年起在全国率先布局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产业规模从2018年的1340亿元增长到2022年突破3800亿元,年均增长超29%。2022年,上海还率先在全国出台了促进人工智能发展条例。代表们认为,要不断突破底层技术,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开放合作,进一步优化行业创新发展生态。
在金为民看来,三大产业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基础研究”。集成电路中的关键设备和工艺,生物医药中的创新药和创新器械的研发,人工智能中最基础的算法和算力,都离不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因此要持续加大对三大先导产业领域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不断深化财政科研经费使用,更好地发挥基础研究对三大先导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做大做强三大产业离不开人才。金为民认为,要深入挖掘上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做好做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面不断探索。
“一方面要吸引这三大产业的顶级战略科学家来上海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上海高校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毛祥东也认为,上海的高校应以培养这三大产业所需的人才为己任,特别是支撑这些产业底层的基础性学科领域的技术人才。
稿件来源:上观新闻
上观号作者:上海人大
标签: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